close

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林雨蒨 梁慧潔 

指導教授 廖昭昌

 

 

金車集團_董事長小檔案

出生:民國27年,台北縣金瓜石
學歷:小學畢業
現職:金車公司、志成公司、金車生技、花卉董事長、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、仰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
家庭
:已婚,育有22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添財與他的咖啡

由於父親早逝,因此小學三年級時李添財就必須到市場賣菜,負擔家計重任,十九歲時他和兄弟們湊了一些本錢決定創業,由於當時是台灣工業發展初期,國民所得有限,因此他創立了志成公司,選擇殺蟲劑、蚊香這些民生必需品,作為事業的起點,「噴效水性殺蟲劑」、「滅飛蚊香」以及後來開發的「 白 博士清潔劑」、「白熊洗碗精」至今仍是市場知名品牌,一年營業額也有十億元左右。

民國六十八年李添財認為家庭用品市場只在國內,成長有限,於是和兄弟湊了兩千萬元成立金車公司,投入競爭激烈的飲料業,創立的前幾年,金車的發展並不順,所推出的麥根沙士等產品叫好不叫座,而他的兄弟也陸續退出股東行列,最後僅剩他一人獨撐大局。

七十一年,是李添財事業的一大轉捩點,他觀察到隨著經濟發展,國民所得提高,市面上進口舶來品漸增,他認為國人接受西方習慣的趨勢已逐漸明顯,再加上之前金車有自西引進瓜拿納這種提神飲品的經驗,李添財直覺咖啡應該有市場,在罐裝咖啡還是一片處女地的時候,推出鐵罐裝的「伯朗咖啡」,由於準確地抓住消費者對飲料市場的不滿足,加上創新的廣告行銷手法,短時間內伯朗咖啡便一炮而紅。

行銷界有所謂價格、產品、通路、促銷的「4P理論」,不是行銷科班出身的李添財從日常生活的體驗中自創一套「過六關」經營哲學,所謂過六關,比4P範圍更廣,是一套從製造端到消費端由內而外的完整模式,從產品的口味(產品力),穿什麼衣服(包裝)、叫什麼名字(命名)、要賣多少錢(價格)、要如何推廣(廣告),到要在哪裡賣(通路)。這套自我領悟出來的學問,讓李添財的伯朗咖啡,大賣了二十多年。

衝規模──壓低成本.維持一貫售價 李添財說:「伯朗咖啡二十幾年來都維持一罐二十元的價格,雖然人工成本漲了許多,我們是靠規模化和合理化才能cover成本的增加。」「規模經濟很重要的啊!」

說到這裡,李添財停頓了一下,娓娓地講出他小時候的故事:「我小時候天未亮時就得到市區批菜來賣。當時都是由瑞芳一家貨運行負責運送,他規定必須批到五簍青菜以上,才可以搭便車回金瓜石。那時我年紀小,根本沒有力氣批到五簍菜。我為了能在天亮前趕回金瓜石賣菜,都會偷偷地趁司機不注意爬上車藏起來,有一次形跡敗露,硬生生地被司機趕下車來。那時我暗暗發誓,將來成功之後,一定要買一百輛卡車來跟對方車拚。」

他笑說:「當然這是小時候不很成熟的想法,但是從被趕下車的經驗中,我深刻認知到『經濟規模』的重要,企業惟有到達一定的規模,才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。」

為了降低成本,金車連鐵罐都買設備、買鐵片自己做,咖啡也從濃縮液改為自行進口咖啡豆自己萃取,並採用全自動化設備,減少人工成本,一家競爭對手的主管就說:「伯朗咖啡的口味我們也調得出來,但是要做到和伯朗一樣,我們的成本就是它的售價,怎麼做都不划算。」

對金車所賣的產品,李添財語氣堅定地說:「我告訴下面的人,我們一定不能做掠奪性、負面的東西」,對於廣告,他也有他的堅持,他定下金車的廣告絕對不能有「激化、讓人反感」的東西出現的原則,一定要「溫和,強調本土、環保、藝術,避免負面示範」。

由於他的堅持,幾年前合作多年的廣告公司,認為善良的東西很難表現和他爭辯,要他改變想法,情急之下他卻說:「我不賺這種錢總可以吧!」在他的堅持下,伯朗咖啡的廣告,一律都是以環保、本土關懷、藝術作為主題,李添財充滿自信地說:「消費者對伯朗咖啡的品質不會懷疑,做廣告只是提示一下,延續品牌的生命而已。」

金車從伯朗咖啡大賣以後,陸續又推出了波爾茶、奧利多、健酪等休閒飲料,以及口香糖、泡麵等產品,雖然成績都不如伯朗咖啡,但在李添財的堅持下,金車依然持續開發新產品,全家便利商店公關林翠娟說:「金車在食品業中是少數勇於挑戰自我、勇於創新的公司。」

敢創新──十年以前.已轉投資生技

在李添財的觀念中,企業停止成長,就會產生很多毛病,因此他不斷思考下一個時代潮流會是什麼,也不斷找尋新的投資方向,因此金車早在十年前,就投資了生物科技,這幾年還投資了光電、通訊、環保設備等科技事業,然而這些轉投資事業,除了欣技等少數公司以外,仍以虧損居多,談到這些轉投資事業,李添財苦笑著說:「這些公司營運都很艱苦,只有 一兩 家還可以啦!」

這幾家轉投資事業,少則投資一、兩億元,多則五億、十億元,李添財說:「一些年輕人有不錯的想法,我們也想擴大事業版圖,大家就來合作囉!」「這些新事業的投資,我都是量力而為,在投資之前,我都會先想萬一投資錯誤,我擔得起擔不起,『先想輸、再想贏』。」

金車砸下四、五十億元的資金,投資這些科技事業,然而碰到科技泡沫,景氣不好,這幾年來累積虧損了十幾億元,甚至有一些轉投資公司,財務一度搖搖欲墜,不過因為李添財「先想輸、再想贏」不會想要搏大的一步登天,即使轉投資營運狀況不理想,但卻不曾危及母公司的財務。

為李添財管理轉投資事業的祕書林輝龍說:「董事長對這些轉投資事業相當授權,他的風格是他會給經營團隊建議,但不會強迫他們一定要照他的意思做,但成敗要自己負責。」科技新貴最常犯的錯誤就是過度樂觀,當他們因誤判景氣,導致虧損的時候,厚道的李添財並沒有太多的苛責,只是輕描淡寫地對他們說,怎麼這麼不小心,並要他們導入傳統產業的精神,定預算、砍成本,對此,林輝龍無奈地說:「董事長的厚道,是他的優點,也是他的缺點吧!」

面對未來二十年金車的發展,李添財認為,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,生命科學和預防醫學的方向不會錯,從事生物晶片、蝴蝶蘭栽種和養殖事業,並自設員山研究所的金車生技,是主要的推動者,李添財說:「這些投資,恐怕還得等三、五年才能回收,但是沒有投入研發,哪裡來的成果呢?」

做公益──有人接手.就功成身退了

除了事業經營成功之外,李添財為人所稱道的,就是他關懷本土、熱心公益的情懷,李添財謙虛地說:「我們所做的都是碎碎的,一點點而已。」「我比較喜歡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,比較有意義,我希望一些比較不錯的觀念,把它推廣出去,等到帶動起來,有人接手之後,我們就功成身退了。」

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前任祕書長周家安說:「當年宜蘭童玩藝術節剛開始的時候,根本沒有什麼人支持,董事長認為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,不但大力金援,還在伯朗咖啡的廣告裡夾帶童玩藝術節的訊息,在電視上密集播放,童玩藝術節這麼火熱,金車的大力支持絕對功不可沒,而現在童玩藝術節活動大家搶著贊助,金車反而退出了。」

在金車內部,員工都戲稱李添財是「現代版的范仲淹」,「先天下之憂而憂」,像敏督利颱風過後隔天,李添財沒有進公司,員工都納悶董事長到哪兒去了,一問之下,原來李添財沒有上班,是跑去石門水庫看土石流;而和行政院院長游錫、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都有直通管道的他,也常常向為政者提供意見,只是低調的他一向不願讓人知道。

四十年的金車,即將走過半世紀,但是李添財心中最大的願望仍是讓金車成為百年企業。他總是在能力範圍內,不斷為金車集團尋找新機會,所憑藉的仍是「先想輸再想贏」的經營哲學。(本資料出處自今周刊第409期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談談伯朗咖啡

 

24年前,一位自中南美洲咖啡產地渡海來台,總是蓄著大鬍子、戴頂紳士帽的「MR.BROWN」伯朗先生,逢人便豎起大拇指熱情地推薦他的罐裝伯朗咖啡。

在台灣汽水當紅的年代,該洋味十足的MR.BROWN伯朗咖啡,根本沒人看好,消費者甚至不清楚咖啡的滋味如何?只刻板地以為,咖啡就是黑黑的、苦苦的。

大家壓根兒沒想到,MR.BROWN的魅力超乎預期,伯朗咖啡上市短短幾年內,就一舉征服台灣消費者味蕾,至今稱霸台灣飲料市場長達24年,更是檳榔攤永遠不敗的飲料銷售天王。

以殺蟲劑、蚊香、洗碗精等家庭清潔用品起家的金車集團,1979年率先以麥根沙士為第一炮跨入飲料市場,準備與黑松沙士互別苗頭,但是,跨入飲料業的第一仗似乎打得格外艱辛。

金車研究室副主任吳怡玲表示,1980年赴日本考察發現,UCC早在1969年就推出第一罐罐裝咖啡,台灣罐裝咖啡市場卻仍是一塊處女地,當時心想,台灣晚日本十多年跨入罐裝咖啡飲料市場,應該有機會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
罐裝咖啡 倪敏然最先引進

金車於是立即著手進行市場調查,市調結果竟一片悲觀,當時台灣只有上島、波麗露等寥寥無幾的咖啡店,市售第一罐即飲罐裝咖啡品牌,據傳是已故藝人倪敏然所引進的「HI咖啡」和味王食品的「金味王」咖啡。

儘管如此,金車董事長李添財並不因悲觀的市調結果而退縮,反而認為創新者就必須承擔高風險,而決定在逆勢中找機會,並在1982年跨入罐裝咖啡市場。

金車食品企劃部副主任馬明皓表示,好的產品能不能成功,名字很重要,當初金車要推出罐裝咖啡時,公司員工便分頭併進,翻字典、辭典,想像產品感覺、口感,甚至用電腦將相關文字以兩個字、三個字隨機排列組合。

絞盡腦汁用盡所有方法激盪品牌名字,最後大夥兒集思廣益想出的品牌名稱,用A4的紙列印出來,一疊至少有15公分高、超過2000個品牌名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命名 相中國中英文課本

馬明皓認為,品牌能否成功有幾大衡量原則,一是讀音要清晰,念起來不能走音、不能拗口;二是字形、字義要四平八穩;再來咖啡是台灣全新的品類、是舶來品,品牌名字一定要有洋化的味道,且李添財向來偏好具象、擬人化的品牌名字。

正好當時國中英文課本第一冊都有「Mr.Brown」這個字,不僅年輕人都能朗朗上口,「Mr.Brown」也符合了具象、擬人化的成功品牌要素,且Brown還有咖啡色的雙關意義。

選擇「Mr.Brown」作為咖啡品牌是再恰當不過了,中文品牌名字則在「布朗」和「伯朗」兩者間,選擇了「伯朗」,考量咖啡是全新的市場,金車草創之初除了伯朗品牌,仍決定先以「多品牌」策略佈局市場。

同期一起上市的品牌還有Coffee Bus(咖啡巴士 )、紅蕃咖啡、紐約咖啡、金車咖啡、金典咖啡等十餘支品牌,李添財並將咖啡銷售系統一分為三,由各銷售系統各自為戰,互爭輸贏。

為拓展國際市場,伯朗咖啡罐子上得印上不同國家的文字,有德文、英文、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等多國語言。

為拓展銷售通路,初期金車所有銷售人員是以掃街的模式開發通路,不論是雜貨店、麵包店,甚至檳榔攤,只要願意賣伯朗咖啡的店舖,金車的銷售人員從進貨到排貨會全部幫商家打理。

經過短短五、六年的耕耘,「Mr.Brown」伯朗咖啡品牌已打敗自家其它品牌,金車轉而決定淘汰銷售不佳的品牌,聚焦以Mr.Brown伯朗咖啡品牌為主打。

           檳榔攤通路 賣出一片天

咖啡口味則考量台灣消費者向來認為咖啡是苦苦的、黑黑的,為做大消費市場,則定位為咖啡飲料,特別強化咖啡中的奶味,並以矮胖型的罐子和貨架上瘦長型的蘆筍汁罐子區隔,瓶身並以咖啡色為基調。

有趣的是,掃街策略竟讓金車意外地創造了檳榔攤通路銷售奇蹟,並從檳榔攤通路創造了藍領階級勞工「買伯朗咖啡混合維士比」飲用的的獨特喝法,使得伯朗咖啡在檳榔攤賣出的業績至今仍高佔整體銷售的六成、便利商店和量販店通路僅各佔約兩成。

金車食品在檳榔攤通路大賣伯朗咖啡的挹注下,年營收更一路由1985年的11.55億元,攀昇至2004年高峰期的57.95億元,20年來增加四倍;稅前純益更翻了二、三十倍,由19852,790萬元倍增至2000年高峰期的10.59億元。

去年年營收則罕見地下滑3.54%,降至55.9億元,使得金車今年趕緊祭出「伯朗咖啡館」品牌,將咖啡戰線由罐裝咖啡延伸至小寶特瓶裝咖啡市場,捍衛咖啡龍頭地位。

根據AC尼爾森「市場追蹤資訊」統計,去年台灣即飲咖啡年銷售值達62.8億元,其中,伯朗咖啡市佔率仍高佔六成至七成,大約35億至40億元,遙遙領先統一、味全和黑松等咖啡品牌。


由於檳榔攤通路並未納入AC尼爾森市場追蹤資訊統計,業界推估,伯朗咖啡若加上在檳榔攤、傳統雜貨店等通路賣出的業績,保守推估年銷售值超過50億元,20多年來應該已為金車集團帶進800億的銀子,可說是金車集團的「金雞母」。

 

補充資料1

1980年代進口與國內自產的罐裝咖啡、各式樣的即溶包咖啡所賜,「咖啡」正式脫下貴族的氣息,邁向大眾生活的日常飲品。

補充資料2

伯朗咖啡立足罐裝咖啡市場廿五年,是最早進入台灣的罐裝咖啡廠牌

伯朗新品牌 鎖定年輕族群

以伯朗咖啡穩居台灣罐裝咖啡市場龍頭的金車公司,在面對同業爭相推出冷藏商品來壓縮伯朗咖啡的整體市佔率後,今年大動作推出全新的品牌「伯朗咖啡館」,以三百三十cc的寶特瓶包裝鎖定新世代的年輕市場,市場大哥一出手,即引來同業的高度關注;金車指出,伯朗咖啡強調的是正統的產地與豆子,伯朗咖啡館則走向個性化的口味,延續擴大常溫咖啡領域的策略,至於何時推出冷藏咖啡,金車表示,所有的設備都已選定,隨時都可能切入冷藏市場。

目前國內咖啡一年市場規模約六十五億元,其中冷藏咖啡佔比三%、常溫咖啡佔七%;味全公司指出,國內咖啡市場每年仍以每年五%至八%的幅度成長,其中冷藏咖啡成長快速,常溫市場略呈現萎縮。

不論從品牌或整體產量來看,目前伯朗咖啡仍位居市場第一,整體市佔約三五%,其罐裝咖啡在台灣的市場位置至今無人能及,該公司還透過外銷的模式,把罐裝咖啡成功打入歐美市場;近年來,伯朗咖啡館更切入現煮咖啡通路,以義式咖啡與星巴克的美式咖啡進行區隔,繼去年在忠孝東路設立 二百坪 、號稱台灣最大的「louch coffee」後,據了解,金車已在南京東路與新生南路口添購新據點,將打造一個三層樓、各達 二百坪 的咖啡賣場,突顯金車對於深耕台灣市場的決心。

國內其它咖啡業者為撼動伯朗咖啡的市場地位,但難以動搖伯朗在罐裝咖啡的影響力,所以紛紛切入伯朗咖啡的市場空白區-冷藏飲料,透過擴大整體市場規模,來壓縮伯朗咖啡的整體市佔率;目前咖啡市場排名居次者,是在味全的冷藏咖啡貝納頌,第三名則是統一的左岸咖啡,一樣也是冷藏咖啡。

今年金車推出鎖定年輕市場的寶特瓶裝咖啡,延續其常溫商品的操作策略,以香草等口味訴求個性化,避開高成本的冷藏商品操作,一方面積極擴大市場規模,同時避免市佔率遭壓縮。對此味全認為,將延續冷藏咖啡的操作策略,不會切入常溫領域;統一則是大打團體戰,單一品牌雖位居整體市場第三名,但由於旗下咖啡品牌眾多,整體產量位居市場第二,主打多品牌拉近與金車的距離。

傳諸後代的百年事業

「金車宜蘭員山威士忌酒廠會是台灣最新、最久,也是惟一的酒廠!」金車宜蘭員山廠的課長張銘智開玩笑地說,中國近三年來白酒市場下滑,威士忌卻呈等比級數成長,仔細觀察才發現,愛搞派頭的中國人,都抱著「請洋酒才氣派」的心態,所以全世界威士忌市場,因為中國市場的勃興,以致歐美出現橡木桶、大麥原料惜售的現象。

預估明、後年中國、台灣威士忌價錢可能會調漲。他說,未來生產的威士忌,中國還是主要市場,而且中國市場廣大,沒有理由不去!

李添財早在幾年前就注意到這個商機,帶團親赴蘇格蘭、愛爾蘭、美國、加拿大等國二十幾座酒廠,去年四月悄悄在宜蘭員山廠動土,今年 三月十一日 釀出第一桶威士忌後,才在媒體曝光。

「做酒要有決心!」光是熟成的時間就很可觀,有些酒得放個十年、二十年或更久。到了那時候,六十八歲的李添財早就已經八、九十歲了,但是他仍然充滿夢想與鬥志,做事態度活脫像個小夥子,一點也不像年近七十的人。

談經營理念,李添財不只一次強調「要有做第一名的觀念。」他認為不管是做人或做事業,一定要做第一,沒有做第一很難跟人競爭。他舉家庭為例,一個家庭裡若有很多兄弟姊妹,你也許不是學歷最好的那一個,但只要認真打拚,一定可以有第一名的表現;做事業亦是如此。

只做第一名_堅信不是第一,就很難與人競爭

這就好像每年新春去廟裡拜拜要搶頭香一樣,只有跑第一的人,才能率先往香爐裡插上香,得到最多的祝福。

 

李添財從一九五六年創業以來,就是用這個觀念打天下。這五十年來他陸續創造了好幾個第一。

十九歲那年,李添財靠著賣蚊香攢來的幾萬元,在羅斯福路的巷子成立志成公司,那個年代衛生環境不好,蚊蟲、蟑螂、蒼蠅肆虐,賣蚊香、殺蟲劑很好賺。

早年日本驅蟲菊公司生產金雞牌螺旋狀蚊香很有名,李添財也如法炮製,印刷黑貓標誌,一張張剪下來貼到產品上!以前大家還在用傳統手工製造蚊香,他就用刀鍘開模大量生產;當其他沒有品牌的蚊香挨家挨戶推銷時,他卻苦思如何以品牌行銷的方式,讓別人愛用他生產的蚊香。

不到二十年歲月,志成生產的蚊香、殺蟲劑已經做到東南亞第一大廠,年產二百五十萬箱蚊香、殺蟲劑。由於殺蟲劑製罐的瓦斯瓶,必須引進日本專利技術,志成長年聘請日本人宇野氏擔任顧問,他發現日本民生富裕後,罐裝咖啡崛起,於是建議李添財轉型賣飲料。

李添財聽聞後,隨即組團赴日考察,發現日本UCC的罐裝咖啡市場領先台灣十年,而且台灣這塊市場猶如一片尚未開發的處女地,一九八二年金車飲料率先推出伯朗罐裝咖啡,靠著強力的電視廣告,很快席捲全台飲料市場。

當時碳酸飲料仍是市場主流,龍頭黑松汽水和可口可樂、大西洋飲料廝殺,伯朗咖啡卻異軍突起,因此黑松也急於跟進,推出歐香咖啡(歌手葉璦菱的廣告紅遍大街小巷),羅莎咖啡更推出鋁箔包裝應戰,分食咖啡飲料市場大餅。

多品牌的競爭策略_卡住後進商品,讓同業很難發展

挾著強勢廣告,又一口氣推出包含藍山、曼特寧、金典咖啡、Coffee Bus、紐約咖啡等多品牌策略,企圖築起一道牆,讓別人無法攻占這塊市場。他把銷售品牌一分為三,在公司刻意製造競爭環境,讓各部門各自帶領新產品獨立作戰,結果淘汰了Coffee Bus、紐約咖啡等品牌,剩下老牌的伯朗咖啡、藍山咖啡及曼特寧咖啡等主力產品。

李添財的多品牌競爭策略,在早年志成就用過,他推出黑貓蚊香、滅飛蚊香、噴效殺蟲劑、黑貓殺蟲劑,讓消費者在貨架上挑來挑去,都是志成的產品。

除了多品牌策略,金車也透過強力廣告放送,搶奪市場。曾連續幾年高居全台前十大廣告主,重金砸廣告的慓悍風格,讓金車在一九九四年首度擠下老牌飲料大廠黑松汽水,成為台灣飲料界的一哥。

能夠讓金車一炮而紅的關鍵,在於後來的「Mr. Brown咖啡」一系列的本土廣告《九份篇》、《冬山河篇》、《車站篇》等音樂行銷,把飲料廣告拍得像汽車廣告這麼有質感,很難想像是鄉土味重的李添財的飲料廣告風格。

李添財說,廣告就是要創新,如果總是要大家喝咖啡,很容易就膩了,因此金車的首支形象廣告,就從環保、保護鳥類的概念切入,意外的獲得相當大的回響。

 

賣到海外去_伯朗咖啡新絲路,全球都有零售點 < body><>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dsc8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